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受理、立案、结案、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书等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在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登记、流转和办理,案件管理部门在案件立案后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
审理抢劫刑事案件,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不主动开展附带民事调解工作。但是,对于犯罪情节不是特别恶劣或者被害方生活、医疗陷入困境,被告人与被害方自行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的,民事赔偿情况可作为评价被告人悔罪态度的依据之一,在量刑上酌情予以考虑。...
[刑事法规]两高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以外的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意义上的“单位”必须具备合法性、组织性、独立性的特征,它的外延要广于民法意义上的“法人”。在推进改革的实践中,单位表现形式多样,即便是一人公司,也与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具有内在一致性,符合我国单位犯罪中的主体要求。因此在办理自然人利用单位名义进行诈骗案件中,一定要重点把握如何区分单位意志和个人意志,不能让钻法律空子的人在“法律”下乘凉。...
我国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显然,认定中止犯是否造成了损害,对于中止犯的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以借款为名来掩饰受贿本质的犯罪形式,这种民事与刑事交织的行为形式给司法认定带来较大困难。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对“以借款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财物行为的认定”列举了需要考察的七大因素,但稍嫌原则且缺乏可操作性。...
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明文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立法的确立并不等于该规则的实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质是在证据的客观性与合法性之间做出选择,该规则的实现依赖于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规范性规定和与之相契合的刑事诉讼实践,但我国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对非法证据的模糊界定与刑事诉讼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不当理念、做法共同作用,制约着该规则的实现。...
我国没有独立的羁押制度,羁押附随于侦查、审查起诉和一审、二审甚至死刑复核程序,而且缺少有效的司法救济程序。而且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高羁押率、一押到底、够罪即捕、超期羁押等现象,并由此引起诸多司法问题和社会问题。...
依法保障律师代理申诉的权利。对律师代理当事人对案件提出申诉的,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认真处理。认为原案件处理正确的,要支持律师向申诉人做好释法析理、息诉息访工作。...
医疗费赔偿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治疗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义务机关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异议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